一
中药叫“国药”或叫“草药”、“汤药”。有了西药后,才叫“中药”。干这一行,必须是门里出身。经营作风实实在在,别糊弄、别狠利,创出个门市来,才能得到社会信任,保证年年顺利,即使发不了大财,也一定会有盈余,不遭意外事,绝不会亏赔。
展开剩余92%明、清时,中药铺在陕州相当兴隆。那时候黄河河水终年长流,东西南北交通频繁。陕州还没有开辟商埠,豫西药材特别繁荣,各路客商皆弃河南府。陕州防风、远志、地骨皮、酸枣仁、黄精药材为社会必需物品,大量地集散,形成了鼎盛气象。从山陕会馆、关帝庙几座会馆中的碑石上,可以证明那时期药销规模之大,捐款之巨,营业之繁荣。民国之后,中药铺生意虽然大不如前,但不过是经营范围缩小,大多数还可支持。有的大型字号,因系合伙营业,间有改组或拆股的,到了民国十八、十九两年,地方上迭遭匪乱,各行各业受到摧残抢掠,元气大伤。大小店铺,有的勉强维持,有的改行另谋出路。一九四四年,即陕州城沦陷于日寇,药铺和其他商业一样,损失惨重,先后倒闭。以后,小型药铺为了维持生活,勉强复业,由于当时苛税压榨,谁也不敢放手扩充业务,有名的药铺更是缩小门面或变更字号,以免树大招风,引来祸患。直到解放,“公私合营”之后,才走上新生之路。
陕州城在过去有多少家药铺呢?据资料考究“大清光绪以前,陕州城火爆的时候,城里的药铺大大小小有十多家,多半是山陕两省的买卖,本地干的也有几家像样的字号。那时,赫赫有名的有十八家,称为“十八大堂”。每家都有十多人员,并在南关、观音堂、磁钟、会兴、菜园、张村、平陆等地设有分店,生意茂盛,财源亨通,可称为中药业的黄金时代。民国以后,大的药铺部分停歇,中小型药铺开业与关闭此起彼落,今将民国初至民国二十五年(公元一九一二一一一九三六年)陕州城的中药铺,开列于下:
太和堂太元堂长寿堂三生堂
文和堂 怀德堂 益寿堂 济春堂
西益寿堂 保和堂 仁和堂 同德堂
同育堂 宏德堂 怀仁堂 怀生堂
庆合堂 文和堂 永生堂 吉升恒
至于个人也当医师也开药铺,连个招牌也不挂的,就难以计算了。
二
中药铺专卖中药材和用中药材制造的膏、丹、丸、散,陕州城的中药铺其门脸布置和柜台陈设,大致都是一样,铺门外,大的字号竖有一块高达六、七米的“通天招牌”,一行大字上写:“XX堂发卖川广云贵生熟地道药材”,房檐下装有一列四件外伸尺许的横木,刻有龙首,口含铜勾,分挂四块长形招牌,写,“XX堂膏丹丸散”、“XX堂遵古炮制”、“XX堂咀片药酒”、“XX堂参茸燕桂”,当中金字大匾为名人书写的字号名称“XX堂"。老式门脸全是三大间,卸去板搭统统敞开,豁亮通达,一览无遗。大街行走的人群可以从很远就看见。人们走到药铺跟前,只见铺外金字牌匾,辉煌耀目,铺里柜台货架,整齐可观,药臼捣药声叮叮当当不绝,柜内柜外,取药抓药,忙个不休。
药铺的店堂布局是这样:一溜柜台从左到右,右首是过道,通往后院,另开一个隔扇门,犹如屏风。恒台星面正中央置一张长方形柜橱,上面安装小型列屏。横嵌玻璃、朱书本店字号或书“京药局”三大字,这上面摆上了大小匀称的瓶瓶罐罐,贴有墨书标签,多为珍贵药品。柜橱后就是药橱,两橱并列。一橱上下左右都是七层格子,每个格子中一只药斗,就是我们常说的抽屉。每一抽屉横隔为二或横隔为三,内装各种加工炮制好的中药。每个抽屉中的药,按性质相类,分隔搁放,以便抓取。如属于安神镇定药的枣仁、远志、茯神,就可以隔装一抽屉。属于滋补药的茯苓、白术、黄芪、党参之类,就可以使其靠近,泻火性质的生地、元参、桔梗,活血性质的当归、川芎、白芍等,都是这样以类相聚靠拢一块,药橱最下层的是专装一种药物,如竹叶、灯芯、竹茹、蒲公英等,因为这类药蓬松扩散(扎哄)小抽屉放不下它。
大药橱顶端一层,大多摆列着一溜瓷缸,内装不能走气回潮较为贵重的中药。药橱再上一层,安扎连接着一道绷子,形如横匾,高接天花板,上面统用宣纸裱裱,贴上斗方形式的名人笔迹,有书法、山水、花鸟等,点缀得典雅壮观。店堂中间在前柜之后,上面如雁行横排,悬挂着一叠叠木板刻印的各种膏丹丸散的说明书,不下一二百种。每一种都外有封面,如书本形,贴有条签,写着这本书的名称,如“六味地黄丸”、“天王补心丹”等等。柜台另一边,靠墙安了张桌,专为收款,记账而设。左右两边山墙,挂有条幅对联,讲究名家手笔。从账桌后可掀门帘进局屋去,局屋里也是陈设整齐,有桌椅方凳,茶几卧榻,供招待客人休息之用。通往后院的过道山墙下,也设有茶几和靠背椅,供买客抓药等候时歇息。又横揽一座柜台,和前面柜台衔接,成楞角曲尺形,柜台靠药橱那边,立一坐牌,上写四个大字,如“心存济世”、“歧黄事业”或“同登寿域”等。从这坐牌后走向柜台里面去,仅可容一人通过。这种店堂布置格局称为“一条龙”。聊城城关大型药铺多是这样。小药铺如是两间门脸,就只用两座柜台作曲尺形摆列,占去一间。另一间设桌椅条凳,供客人坐息。墙上少不了也挂有字画点缀,但局势不够阔绰了,少数的也有和其他店铺一样,作两边安柜台中间是过道的,称为“二龙抢宝”式。但不很多。
三
药铺里的人,上至掌柜,下至学徒,都是科班出身。对于中药知识,没有不在行的。凡是上药铺里去学徒,进铺后白天干活,晚上必读药书,识药性,然后才可上柜台抓药。抓药的时间一长,接触的病人和处方多了,也就会从中悟出些医理,记得些单方,天长日久,便能对一些普通病症辨证处方。如果再用心些,就可以燻成个“先生”了。这种由“拉药抽屉”而成为医生的,陕州城也有好几个。如王作栋、赵玉真等医生,以前都干过药铺学徒,站柜台,对顾客的诉病买药还得起个“咨询服务”作用,对一些小毛病,应用什么药,可以替顾客解决。
药铺还有个规矩,就是昼夜营业。药铺无论大小,晚上闭门之后,倘有病家抓药,一喊就得开门接待,纵是数九寒天的深夜也不例外。为了夜间抓药方便,都在门板上留了一个方形洞口,有小门有插关、可以启闭,以便递药单付钱取药。这个规矩,确也方便了那些患急重病的病家。现在我们抓中药,往往碰到抓不齐的情况,不是缺这味就是缺那味,而旧时陕州城的中药销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的,哪怕背街僻巷,只有一个人经营的小药铺,也从没有叫病家跑好几家去配单子的,虽然从前的药铺多是把常用药准备齐全,缺药是很少见的,但是每家的药,都准备的很齐全吗?显然不可能,因为一张药单抓得齐抓不齐,直接影响到药铺的名誉和营业。为保持本店的名誉和经济利益,所以遇到缺药时,就马上暗中派人到就近的药铺通融,或买或借,总以配齐为原则。一般说来,药销同行之间,都互相帮衬的。
一张药单子,无论多少味药,药铺柜台上人员接过后,放在柜上,用镇纸压上,由两个人各持戥子,按单中药方,一味一味地抓秤,抓秤好一味,就倒在一张白纸上,待全单抓齐了,两个人一面检查看纸上的药,一面念单子上药名,一样样核对无误,然后各药各包。包好拿毛笔号上此包药名。从前,每包药上还附带一小张说明书,(陕州长寿堂药铺有这规定),上绘此药形状和性能、主治病症,如果药单中有易疑、淀、分散、融糊的药,须用纱布另包后下锅。抓药时把包包好后,就必须另笔标明“布包”二字。单中有较贵重的药,或晶体轻浮,粉细的药,包纸里层要衬上乌金纸,防其飞散,透潮。药单中常有车前子、旋覆花、海金砂、生蒲黄等,也都应用纱布包一层。老药铺除了制作“丸散膏丹”的制剂药之外,一律不给患者代煎药!有些东西,可以代替,有些东西,必须亲历,比如洞房、比如煎药!代煎,可以多赚一份钱,为何老药铺不赚呢?因为代煎药,是药工煎煮的,缺了一口人气!而这口人气,必须是患者自己或者亲属的,无可替代!不管是患者,还是至亲,煎药的时候,都希望快点好,这就是那口“人气”和念头!
一口人气
一口愿气
一口怨气
一口缘起
一口元气
一口援气
效果必打折扣!此外,如果代煎药,黄麻纸和捆仙绳留在了何方?药包好后,一包一包垒叠一起,另拿一张大点的纸,统统包妥,用细绳子扎牢,递给顾客。黄麻纸,捆仙绳!黄宣纸,是朝廷法定的办公文书用纸。老药铺,一律是“黄麻纸”,廉价,但蕴味深长。除了防腐、防潮、防虫、耐折,黄麻纸和中医祖先的巫医也有关。每味药材都有药神!黄麻纸包裹,取意为“束神”。最后,几包药,再用一根绳子捆缚,取义“捆神”。
这样,药铺拘请的药神,会不见天日的随着患者到家,开包之际,邪不压正!这不是迷信,是传统。至于核算这张药单价目,拿算盘按每味药定价逐一递加,算出总额后,就用暗码划在药单背面。因为药铺里药的价格不是绝对的标准一致,在丝厘毫忽之间,也允许差异。所以划个暗码,预备下次这张单子再抓时有底,以免别的同事核算有误。这个暗码,外人是看不懂的。而且一个药铺有一个药铺的暗码,同行之间也互不认识是划的什么。大抵都用十个字,代表一至十的数目,而十个字中,也只用其中某一字的第一画,再加上另一字的第一画。就暗示数目了。陕州仁和堂药铺是用“招财童子至,利市天官来”十字。太和堂是用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十字,虽然各家暗码不同,价格大体仍是八九不离十。一张药单到谁家抓,也就是一分二分之微差而已。
四
当时陕州城有几家规模稍大的药铺。如城里的长寿堂、太和堂、福寿堂、怀生堂,南关的怀德堂、吉升恒、同德堂等,各自都有炮制加工中药的作坊,作坊大都在店堂后面,分刀坊和火坊、刀坊是对药材进行切、剪、铡、锤、碾等的加工;火坊是办理煅(猛火烧)、炮(急炒)、炙(烤)、蒸,煮,熬等方面的加工。药铺的招牌有“遵古炮制”字样,就是说所有应加工的药材,都要严格地遵循传统古法,施以不同的炮制,绝不能偷工减料,自欺欺人,因为别的商品以假混真,仅止骗钱而已,而药品能危害人命、影响太大,不能不认真。药铺,还自制膏、丹、丸、散等成药。这些成药也是各家药铺经过同行集会誓约按传统方剂加工配制,必须认真拣远地道药材,炮制虽繁,绝不能省人工。品味虽贵,绝不能减物力。
特别是一些蜜丸的制作,都要经过蒸、炒、煅、烫、制、浸、霜冻等四十九道工序。搓制成丸后,还要存放相当时间,待燥气去净,药未纯真,才可出售。因而,陕州城这几家大药铺,所出的成药名噪一时,确有疗效。如同德堂的灵宝丹、万应锭、拔云散眼药、阿魏丸、福寿堂的安宫牛黄丸、治疗高烧不退的“紫雪散”比打针还快。怀德堂的人参再造丸、大活络丹、局方治宝丹、牛黄清心丸。益寿堂的参茸保肾丸、紫雪丹、鸡肝散等等,至于普通丸药如六味地黄丸、霍香顺气丸各家种类繁多,应有尽有。外地成药除北京同仁堂犀黄丸、小金丹及薛家万应保亦散外,本店自制不下一二百种。这几家药铺的货源,少数是从汉口购买,多数是向全国最大的药市一一祁州药王庙会(今河北安国县)去采办。这地方盛产药材,清代以来直到民国年间,一直是华北药材的最大集散地。北京、天津和全国许多地方的大药铺,都定期到那里办货。每年春季旧历四月,秋季十月,以该地药王庙为中心,定期开市。这个全国闻名的祁州庙会,除当地农民把自己种植或采集的中草药拿到药市出售之外,各处药商也把不同地域出产的著名药材大批贩运到祁州庙会,转手出步。祁州庙会开市之前,陕州的几大家掌柜,带着伙计们,专程前往。
他们预先租下“下处”,租用厨房,实行临时集体联合,通力合作,分工办事,竭力拉扰人缘关系,抢先购进质量优良的药材,然后大家作合理分配。为了求货品地道,他们还常常派人去禹州、毫州药市,购买东北的上等人参、鹿茸,去四川买麝香、贝母、黄连、川军等上品货;去菏泽、洛阳采办丹皮等高档优质货,这样炮制出的膏丹丸散,疗效甚高。
五
所谓“坐堂先生”,是药铺里聘请来专坐在铺里应诊的医师。这是为便利病家,在同一个地方,既看了病,又抓了药。民国时期期,东关的同德堂曾聘有张振清先生、孙竹亭先生。仁和堂聘有姜春暄先生。这位姜春暄先生名树堂,蓄浓密的仁丹须,人们背呼“姜胡”,他还擅撰讼状,不收现金谢仪,有人送钱就让人家给买部书,因此他的医书积藏很丰富。如藏有“皇汉医学丛书”、“图书集成医部全部”等大部头巨帙。那时,陕州城关有几位著名的中医,如王省三、孙敝臣、葛赞庭、王子良等先生皆为妇、内科高手。他们只是在家应诊,并不要诊金。几家药铺每天抓出的药,多是这些先生的处方。每年的端午、中秋、年底,药销都分送贽金以酬答。至于农村的中医先生,也有自己不开药铺,只是义务应诊,随便病人去抓药。城关的大药铺每年三节,也都分送礼物,表示谢意。如后川村擅针灸、内科的齐先生、茅津镇擅眼科的刘体仁先生等。
清末,陕州城内胡煜堂先生精于外科。不卖药、义务为群众看病。性淳厚,乐善好施,求治者多远道而来。先生辨证施术。应手辄效。当时山东巡抚丁宝祯亲书对联赠之曰:“唯有仁心得仁术,不为良相作良医”。又,城南张湾芦村,昔有田家田先生,为中医界翘楚,善“太素脉”。诊断可决定其人终身的穷通寿夭。
六
以前,无论什么店铺,雇用的人员,统称“伙计”。这“伙计”二字不是轻视的贬词,而是含有一种倚重,相辅为理之意义。药铺当伙计,有什么待遇呢?这里,不妨把石贵鑫的谈话抄录于下。(石为陕西省华阴县人,于光绪三十二年来陕州入“长寿堂”当伙计,后任经理)他说:“长寿堂”药铺,是当时山陕两省开设的较为著名的六大药店之一,(那时全城中药铺有二十余家)流动资金五百两白银,全店三十二人。前后有五栋楼房,西楼最大,六进大院,过道四间。
另有瓦房五十二间。建于前清同治年间,是“山陕会馆”的买卖之一。经营方式批零兼营,批差30%,零售50%,年经营额约计折人民币二十四万元左右,人员待遇(除管饭外)学徒每月一吊钱,出徒每月两吊钱,帐柜每年六十吊,四、六分红。凡本店人员供职到六十岁,即可以离职休息,工资照发,去世后继续照发六年,而且允许顶替,以少换老。石贵鑫又说到:“那时的山陕会馆,每年的正月初一、五月节、八月节,凡是山陕两省在陕州的商户,都去会聚一堂,交换行情,洽谈业务,交流经验等。还要上供、磕头、祭奠神灵,以新保佑生意兴隆,顺利发财,每一节日都要演戏三天,任人观赏。会馆由书业德、德生庆、广泰号、怀德堂、益寿堂轮流值年。”
牛占亚,洛阳河洛文化研究学者,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,三门峡社科联专家,三门峡高技能人才,三门峡第四届技术能手,国家一级高级技师资格,副高职称,大学讲师,三门峡古村落研究主要参与者,三门峡姓氏文化研究会学者,三门峡湖滨区作家协会副主席,中国机电装备现代制造服务工匠达人荣誉,获国家授权专利19个,发表国际学术论文一篇,国内期刊论文5篇
天成配资-股票推荐配资-南京股票配资公司-网上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